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辽宁省服务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八年十二月一日
辽宁省服务业发展规划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辽宁省委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辽委发〔2008〕11号)精神,促进全省服务业加快发展,实现“确保服务业增长速度不低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确保到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不低于40%,力争到2012年全省服务业规模翻一番”的目标,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发展服务业作为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的重要支撑,通过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注重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举,全省服务领域改革开放步伐明显加快,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结构和质量不断改善,在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完成11023.5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服务业增加值完成4037.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6%,增长10.3%。 1.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良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642.8亿元,比上年增长17.0%,高于服务业平均增幅6.7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实现1062.3亿元,比上年增长6.8%;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实现224.1亿元,比上年增长5.4%;金融业增加值实现298.7亿元,比上年增长14.0%;房地产业增加值实现360.81亿元,比上年增长15.9%。 2.服务业成为安置就业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渠道。全省实现实名制就业122.4万人中,从事服务业的有61.9万人,占50.5%,其中从事社区服务业的有27.7万人,占22.6%。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旅游业、家政服务业、社区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 全省服务业地税收入完成409.8亿元,占全部地税收入的59.2%,其中服务业营业税收入189.7亿元,占全省营业税收入的75.3%。交通运输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税收入完成167.4亿元。 3.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全省城镇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3407.6亿元,同比增长27.6%,其中金融业增长105%,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64.3%,租赁和商务服务增长50.9%,批发和零售业增长47.3%,住宿、餐饮业增长51.5%,卫生、社会保障和福利业增长36.5%,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增长89.3%。服务业各主要行业投资增长不仅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增强了供给保障能力,优化了消费环境,同时带动了相关服务产品消费规模扩张,拉动了整体经济增长。 4.对外开放与利用外资成效显著。全省服务贸易进出口额37.3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8%;服务业新签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818项,合同外资金额108.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2.2%;实际利用外资额5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7%,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额的56.3%。服务业利用外资主要集中在仓储物流、节能环保、百货零售等行业。 5.传统服务业改造提升迈出新步伐。引进连锁经营、购物中心、物流采购中心等现代流通业态和营销方式,不断提高商业现代化水平。目前,城市连锁店总量已达到1万余家,全年实现销售额873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2%。全省初步构建起包括20个物流园区、780多家物流企业在内的物流网络;改造了12700多家农村连锁店,覆盖了全省90%的乡镇、60%的行政村;推动“品牌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建设,重点选择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流通加工企业,支持其改造建设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等公益项目。 6.新兴服务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 (1)旅游业。全省旅游总收入1307亿元,比上年增长34.7%,跃居全国第8位。全省旅游从业人员超过100万,星级宾馆已达522家,旅行社1108家。 (2)金融业。全省共有23家外资银行机构主体在我省设立了分行或代表处,全省新增上市公司25家,募集资金691亿元。大连商品交易所是全国3家商品期货交易所之一,交易量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 (3)软件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56亿元,比上年增长35%,高于全国15个百分点。软件出口增长势头强劲,全年实现软件出口6.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0%。通过认证的软件企业累计达到646家,软件产业从业人员近10万人。目前,排名世界500强的IT企业中,已有41家在我省设立了服务中心或技术中心。大连已成为全球离岸交付城市排名第5位,中国城市第1位。 (4)文化产业。全年实现增加值61.5亿元,人均文化消费支出达到4%,从业人员近30.5万人,文化产业单位3.4万个。沈阳、大连两个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建设,搭建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动漫公共技术平台。 (5)会展业。全省实现会展经济额1500多亿元。沈阳的装备制造业博览会、大连的服装节、营口望儿山母亲节、锦州笔架山海会节、阜新玛瑙节、丹东鸭绿江旅游节等省内展销节庆活动已经逐步形成知名品牌。 (6)房地产业。国家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的深入实施,全省城镇住房制度的不断完善,有力地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健康平稳发展。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497.6亿元,比上年增长31.1%。 (二)问题与挑战 目前,我省尚未摆脱粗放型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为主,服务业仍是薄弱产业。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质量上,服务业发展都与全省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加速推进的新形势不相协调,也与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的新要求、新任务不相适应。一是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发展服务业还缺乏足够的重视,服务业政策法规体系不太完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服务业发展的统计体系和考核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二是服务业总体规模偏小,发展速度缓慢。我省服务业的发展较之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差距还很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低于全省工业和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三是层次低,结构不合理。目前,我省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多数服务行业品种单调、手段落后,信息技术产品等高技术手段在服务业领域的应用仍然较少、水平较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严重滞后,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为全省制造业升级提供支撑的科技服务能力较弱。四是服务业发展集聚度较低,布局分散,城区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大部分服务行业企业、项目分布不集中,难以发挥集聚效应,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特别是作为服务业发展重要主体的城区,普遍存在发展服务业财力弱、手段单一、动力不强等问题。五是“小、散、弱”现象突出,缺少支撑行业发展的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商贸、物流、服务外包、金融等行业的一些企业亟需做大做强。科技、旅游、咨询、会计、文化创意、会展等新兴业态中,省内企业还没有形成规模,没有在全国位居前列的大企业或企业集团。六是社会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城市功能不完善,社区公共服务欠缺,农村尤其明显,很多社会群体不能享受到应有的基本服务。目前,国内其他省份尤其是东部沿海省份很多已将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国外服务业转移趋势也在提速。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速全省服务业发展,否则,差距将越来越大,也将丧失承接国际服务业产业转移、发展服务贸易的良机。 (三)发展机遇 1.服务业的战略地位得到确定。党的十七大对大力发展服务业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家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08〕11号)等重要文件。省委、省政府把大力发展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和水平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重点。 2.西资东移、南资北上势头强劲,为发展提供难得机遇。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过渡期的结束,我省服务业利用外资的领域进一步拓宽,限制进入的条件逐步减少,西资东移势头强劲,为我省服务业结构升级、拓展国际市场、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大规模吸引外资、高端人才、先进技术和经营理念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东北振兴效应的逐渐显现,辽宁正成为国内投资热点,南资北上势头迅猛。所有这些,都为我省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3.产业基础较好,为服务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省已经形成以重化工业为主体、工业门类齐全、基础比较雄厚的工业体系,工业存量优势明显。随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技术进步和专业化分工的发展,围绕打造国家新型产业基地目标,我省先进装备制造业、高加工度原材料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临港产业集群和企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都将更多地依赖于金融、物流、科技、商务、信息、人才等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有力支撑,这都为我省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4.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规模较大,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巨大潜力。我省的城市化率达到59.3%,在全国名列前茅,拥有沈阳、大连两个特大型城市,沈阳是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大连是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正在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城市人口聚集,城市规模较大,服务业发展内在需求较大。 5.消费结构正在升级,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巨大商机。我省人均GDP近3400美元。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日益提高,城乡居民食品、衣着及家庭设备等基本支出比重的下降,消费结构稳步提升,逐步由生存型、温饱型转变为享受型、发展型消费,多层次和高效率的服务需求不断成长,为新兴服务行业和新型服务产品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文教等消费领域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旅游、汽车和住房消费必将带动上下游产业联动发展,为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 二、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紧紧抓住东北振兴和沿海开放的双重机遇,突出辽宁特色,巩固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消费性服务业,统筹发展城乡服务业,优化区域布局,加强载体建设,强化服务业发展中的城区作用,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实现我省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思路 1.统筹规划,各有侧重。按照“统筹协调、融合发展、业态调整、扶持高端、分业指导、提升水平”的要求,着力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坚持在一些有条件的主城区、新城区形成各具特色的服务业集聚区,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布局,逐步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吻合、与现代制造业相配套、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与市民需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使现代服务业成为招商引资的支撑平台、先进制造业的服务平台、人民群众生活服务平台和提升城市功能的公共服务平台。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发展服务于制造业、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生产性服务业。 2.合理布局,互补发展。以优化各中心城市及服务业主城区功能定位为契机,以加快产业融合、完善产业集群为重点,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化、消费性服务业均衡化,重点围绕建设沈阳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和突破辽西北三大发展战略谋篇布局,进一步完善三大区域的综合服务功能,形成以沈阳为核心功能区,由七条产业带组成的沈阳经济区服务产业集群;以大连为先导功能区,由六条产业带组成辽宁沿海经济带服务产业集群;由二条产业带组成的突破辽西北服务产业集群的服务业空间架构。尽快使服务业成为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充满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极。 3.突出重点,产业引领。坚持“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发展方向,促进现代服务与传统服务相结合、生产服务与消费服务相结合、外向服务与内向服务相结合、城区服务与郊区服务相结合,着力推动资源配置市场化、服务内涵知识化、服务标准国际化、发展环境法治化,加快服务技术升级和产业融合发展,依托辽宁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以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为基础,实现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以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科技信息、商务服务、服务外包等为重点,带动传统与现代服务业集群的联动发展。 4.培育载体,城区优先。以服务业重点城区、园区、企业、项目为载体,本着产业引领、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原则,重点培育30个基础较好、总量较大、服务业优势明显、发展特色鲜明的服务业重点城区,把城区作为服务业发展的主力军,促进重点城区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重点规划建设70个规模较大、产业集聚度高、发展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园区。重点支持培育100家具有自有知识产权和品牌、市场竞争力强的现代服务企业,争取10家以上大型服务企业集团进入全国百强行列。重点支持100个投资额超10亿元的服务业重大项目。通过四大载体建设,促进各类现代服务资源的集聚,实现各种服务资源的有效配置。 (三)发展目标 到2012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要超过8000亿元,年均增长15%,占GDP的比重不低于40%。在具备条件的大中城市,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超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全省服务业从业人员超过1000万人,占全省从业人员总数的43%以上。 (四)战略定位 构建与国际航运中心、区域物流枢纽、沿海临港产业和新型产业基地相适应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与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相融合的消费性服务业体系;与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相促进的农村服务体系。 构建立足东北,服务环渤海,面向全国,辐射东北亚的现代物流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商务会展中心、信息软件服务中心、商贸流通枢纽、科技人才高地、研发设计基地、文化旅游胜地、生态宜居佳地。 三、行业发展导向 根据我省各地经济状况、功能定位和资源禀赋,着眼于消费结构升级和发展潜力,进一步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发展水平。重点发展基础条件好、辐射带动强,能够体现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生产性服务行业,强力支撑新型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大、科技含量较高的消费性服务业,满足广大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需求;协调发展城乡服务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一)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充分发挥我省服务业的资源、区位优势,以提升知识型服务、拓展外向型服务为重点,不断丰富知识内涵,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提供高效便捷的物流服务、质优价廉的信息服务、高端增值的科技服务以及市场中介、商务营销、产品展示、检验检测、咨询培训、低成本融资等全方位服务,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发挥信息化与知识型服务业的联动作用,引进和培育高科技龙头企业和高智商优秀人才,着力发展设计、研发、孵化和业务流程外包等新兴产业,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骨干服务企业,努力占领立足东北、服务环渤海、面向东北亚的生产性服务业制高点。 1.科技服务业。建立健全社会化的科技服务体系,加快成果转化,推进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建设,提升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发能力。加强科技信息服务机构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提升科技公共服务能力。加快发展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孵化器、科技咨询等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鼓励各类社会力量兴办专业化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研发中心、技术推广、工业设计、节约能源资源、环境保护等科技服务机构。完善科技服务机构的技术转移、技术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功能,促进国内外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初步形成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手段现代化的科技服务体系。 2.物流业。努力使现代物流业成为辽宁的支柱产业。以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沈阳国家级东北区域物流中心和东北亚航空枢纽建设为载体,以辽宁沿海经济带物流园区开发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大现有物流资源的整合力度,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运输体系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发展以港航服务为主,以物流信息平台、交通枢纽设施、综合运输方式、连锁配送网络为基础,以大型物流企业为骨干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在全省范围内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的物流基地、物流园区、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分拨中心。以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核心,显著提升物流企业的专业化、信息化和社会化水平。引导企业间的物流合作,实施市场化的重组,培育大型物流企业,形成以交通运输设施和公共物流区为依托、龙头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为辅助的现代物流产业群。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引导形成一批主导物流市场的综合性核心企业。 3.信息服务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装备制造业和高加工度原材料等行业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地区信息化水平和城市经济运行效率提高。加快推进全省电信网络光纤化改造和NGN网络试点工作,以第三代移动通信(3G)网络建设为契机,重点发展3G及3G后时代的电信网络增值服务,鼓励宽带化、移动化、个性化、独创化的融合性电信业务产品的研究和应用。积极开展电子商务、网上娱乐、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完善城乡市场公共商务信息服务体系,推进社区信息化和数字家庭建设,大力发展各类网上信息服务和咨询等增值服务。加速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加强信用服务、标准规范、电子商务认证体系、网上支付体系、信息安全服务、物流配送支撑体系和服务应用系统。搭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大力发展数字内容产业,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共享。加大对嵌入式软件、中间件、信息安全和数字内容等领域关键技术的关注和支持。 4.商务服务业。适应产业和市场发展需要,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的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中介企业,鼓励商务服务机构联合重组,扩大规模,壮大实力,形成服务品牌。促进一批中介服务机构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形成立足本省、辐射东北的商务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法律、企业管理、咨询与调查(会计、审计、税务、评估等)、会展、广告、经纪代理、知识产权、职业中介、租赁等商务服务业。加强诚信建设,健全服务标准,规范服务行为,完善监管体系,不断提高商务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水平,形成门类齐全、功能完善的商务服务体系。扶植为“三农”服务的中介组织,重点围绕农产品生产技术的研发、示范、培训和推广,加快发展一批科技服务中介组织。 5.金融保险业。加快机构集聚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和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建设。不断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大力推进城市商业银行改革、改组、改造。推广沈阳盛京银行、大连银行的运作模式,支持地方银行跨地区重组和跨地区经营。积极培育和规范发展投资信托、融资租赁、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鼓励发展投资咨询、资产评估、信用信息、会计、法律等方面的社会服务机构。加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改革和监管,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推动金融服务创新,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加快开发金融产品,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增强理财服务、资本资产定价、风险管理、衍生产品研发和交易等功能,提高金融业服务水平。加快保险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推进保险市场主体多元化,加快保险产品、服务和管理创新,扩大保险覆盖范围,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研究设立农业保险等专业性保险公司,推动保险品种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信用担保体系,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扩大中小企业贷款试点,探索建立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支持大连商品期货交易所加快开发工业品期货,不断完善品种体系,扩大交易规模,推进综合性交易所建设。充分利用沈阳联合产权交易中心,建立面向东北地区的产权交易市场。 6.会展业。加强与国际国内著名展览公司合作,培育大型专业会展服务公司,大力拓展集商品展示、交易、投融资、信息咨询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会展经营模式,提高展前、展中和展后的配套服务水平和运作效率。加快培养适应现代国际会展需求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完善会展认证和评估机制。培植名牌展会、精品展会,推动我省会展业向专业化、贸易化、品牌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努力拓展会展服务功能,把中国沈阳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中国辽宁?东亚国际旅游博览会、中国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大连国际服装博览会等展会打造成为品牌展会,带动其他具有产业特色的会展业的发展,打造会展城市形象,推动会展经济发展。 (二)创新发展消费性服务业 随着消费领域不断扩展,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需求不断提高,消费性服务业发展对扩大社会就业、构建和谐社会、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物质文化需求、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面向不同层次消费者创新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广泛采用先进技术,提升服务标准,使餐饮、商贸、社区、旅游等传统服务业提升为特色服务业,高度重视改革创新房地产业、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和邮政等业态的发展模式,以人为本,便民利民,千方百计解决好城乡居民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等实际困难。 1.房地产业。运用经济、法律及必要的行政手段,把房地产业做大、做强。保持房地产投资平稳增长和供求总量基本平衡,调整住房结构,引导合理消费,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业的良性发展。抑制投资性购房需求,严格控制炒房等投机行为,合理引导住房消费需求和消费模式。优化房地产开发布局,加大各市重点新城房地产开发力度,提高人口疏散功能。建立健全房地产法律服务体系,完善服务标准,提高行业发展质量。规范房地产开发、建设、销售、交易、租赁、家装及维修等市场,加快房地产交易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增强市场透明度。培育和规范房地产二、三级市场,重点打造守法诚信的房地产开发经营和物业管理公司。 2.旅游业。充分发挥辽宁旅游资源丰富、独具特色的优势,努力打造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主导品牌和主打线路,使我省成为国内外重要旅游目的地和东北亚旅游热点地区,推动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迈进。坚持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并重,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全力开拓旅游客源市场,打造特色旅游精品,提升旅游产业化水平。不断丰富旅游产品,大力发展文化历史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会展旅游、商务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边境旅游、滨海旅游、自助旅游等特色旅游,创新商业与旅游业结合的理念与模式,大力发展旅游商业,完善旅游服务体系,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引导旅游企业向连锁化、规模经营方向发展,提高整体竞争力。 3.文化产业。以打造文化产业大省和强省为目标,加快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艺演出、文化娱乐、教育培训、医疗保健、体育健身等领域产业化进程。做强做大文艺演出、出版、动漫、网络游戏、广告等产业,不断壮大创意设计、广播电影电视、网络传媒等新兴产业。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步伐,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建立健全文化产业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发展和完善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推介、咨询、拍卖等中介机构,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程度。加强文化创意市场监管工作,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立完善规范有序的文化创意市场体系。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文化创意产业,大力支持民营文化创意企业发展。根据市场需求,选准突破口,突出品牌效应,有效整合文化资源,集聚创意高端要素,加速文化产业园区建设,重点打造在国内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发展基地。把沈阳、大连打造成为国际知名、全国一流的动漫产业基地,把鞍山打造成为国家级岫玉文化产业中心。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文化创意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4.商贸流通业。适应老工业基地优势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完善的需要,大力发展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特许经营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兴业态,拓展国际采购,按照优化市区、强化新区、规范郊区、辐射农村的思路调整商业空间布局,合理规划大型流通设施建设和商业网点布局,用现代经营理念和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流通服务业,提高档次、完善功能。推进城市特色商业街和社区商业改造,满足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生活消费,完善社区商业、家政、医疗、文化服务。加快品牌市场建设,发展专业特色市场,大力发展农村连锁店和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起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功能互补、各具特色的城乡商品流通新体系。 5.社区服务业。以创新社区服务、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拓宽社区服务领域,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满足居民家庭生活服务需要。建立和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手段和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各类社区服务,促进经营型社区服务产业化。建设社区生活服务设施、安全保障设施、医疗保健服务设施、休闲娱乐健身设施、人际交往场所等基础服务设施。重点发展社区卫生、家政服务、社区保安、养老托幼、食品配送、修理服务和废旧物品回收等便民服务。理顺社区管理体制,推进社区服务网络化、规范化。继续推进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向社会化服务转变。 6.邮政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邮政业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落实各级政府对普遍服务、特殊服务的责任,确保城市和发达地区的普遍服务质量稳中有升,保证城市周边、城市新建小区的通邮能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强农村、东西部地区县以下、乡以下普遍服务网络能力建设。加强快递企业管理,落实快递服务标准,规范快递经营行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保护用户合法权益。大力扶持民营快递企业发展,解决制约民营快递企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促进快递市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发展。 (三)统筹发展城乡服务业 坚持以城带乡,以商促农原则,以壮大县域经济为重要载体,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重点发展以生产销售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商品流通服务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农业化、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大力推进“品牌市场工程”、“百万农民上网工程”、“农民培训两大工程”、“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工程”。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和生活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以“新网工程”建设为载体,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培育农村新型流通方式,便利农村消费。加大农村通邮和邮政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多层次体系、多渠道支持、多元化经营的农村信贷、保险模式。积极创办村级综合服务社,延伸为农服务网络。积极稳妥地推进小城镇服务业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项目建设,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不断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丰富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 四、区域布局与载体建设 坚持产业发展与区域功能融合发展的基本规律,明确各地区功能定位,分层次、分阶段、高质量、高标准推进全省服务业发展三大集群、二个功能区、十五条产业带、“十大工程”建设,确立沈阳、大连两大都市功能区的地位,把城(郊)区作为服务业发展的生力军,把服务业重点园区建设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把服务企业作为服务业发展的实施主体,以承接和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化示范的重大项目为突破口,推动全省服务业实现超常规发展,使服务业成为体现辽宁优势,具有活力、市场竞争力和产业辐射力的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一)区域布局 1.构建沈阳经济区服务产业集群 推进并实施区域服务业发展一体化战略,以“一区七带”建设为核心构建沈阳经济区服务业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资本密集型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把服务业培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辐射带动全省服务业全面发展。 (1)沈阳现代服务业核心区。发挥沈阳中心城市的核心辐射作用,加快构建18个服务业重点集聚区、6个城区服务中心及社区服务网络三大格局,打造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会展、商贸服务、宜居城市、文化旅游等8大区域中心,大幅度提升服务业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建成东北地区中心城市,逐步发展成为东北亚国际性中心城市。 (2)沈大沿线都市服务产业带。发挥“沈大”城市绵延带中心枢纽的作用,发展装备制造业物流、集装箱物流、国际疏港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打造联结两大都市的服务产业黄金纽带。 (3)城际环线商贸流通产业带。沿405公里环经济区高速公路和215公里城际轨道交通线,建设区域批发市场、大型园林式购物中心、国际商务会展中心和5个物流配送园区。 (4)通海大道临港服务产业带。沿沈、辽、鞍、营152公里通海产业大道,建设保税物流区、港口物流区、科技研发、工业设计园区、服务外包基地等5个临港服务产业集聚区。 (5)沈抚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沿61公里城际轻轨线,建设605平方公里沈抚连接带,形成浑河北岸生态旅游示范区、文化产业示范区,浑河南岸动漫产业、文化创意等服务业园区。 (6)沈本科技服务产业带。建设60平方公里本溪新城,沿65公里沈本产业大道和沈丹高速铁路,建成科技研发创业园、生物医药高技术产业基地、都市生态旅游区及沈阳“卫星城”。 (7)沈铁工业走廊服务产业带。沿150公里辽北经济带,建设百万人口沈北新区;沿凡河开发40平方公里铁岭新城区,建设东北物流城、北方金融后台服务基地、专用车研发展销中心、职业教育基地、土特产品交易中心和循环经济产业园。 (8)沈辽鞍服务产业隆起带。沿沈大高速公路至营口港130公里,建设精品钢材、机电设备、新型材料、精细化工、服装、皮装、箱包等大型批发市场。辽阳跨太子河建设河东水岸型新城区。鞍山重点建设城市新区及腾达大道“一带十区”。 2.构建辽宁沿海服务产业集群 以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为依托,以“一区六带”建设为重点,促进服务业升级换代,提高服务业质量,推动经济增长主要由服务业带动。积极推进“大通关”工程建设,加强港区与内陆腹地的联动建设,发展以现代物流、现代商贸、金融保险、国际会展、信息技术、商务服务等为主的临港服务业,充分发挥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的作用,建设一批工业设计、研发服务中心和外包服务中心,促进地区服务业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取得国际分工优势,形成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服务业先导区。 (1)大连高端服务业先导区。发挥大连的龙头带动作用,沿黄海、渤海黄金海岸线,大力推进“一个中心、四个基地”和“一岛十区”建设。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软件、旅游服务、科技服务、文化创意、商务会展、国际商贸8大领域,形成现代服务业的8大集聚区。全面提升高端产业功能区辐射效应,使大连成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东北亚重要的国际城市。 (2)航运中心临港服务产业带。以6.88平方公里大窑湾保税港区为龙头,形成以大连港为中心,营口、锦州、丹东、葫芦岛、盘锦港为两翼的港口集群,建设特色突出、国内一流的辽宁临港物流产业集聚区。 (3)锦州商贸服务业集聚区。锦州城市南扩,打造城区百平方公里、百万人口滨海都市。繁荣提升中心商务区,拓展商贸辐射区,使锦州湾成为东北及蒙东联结蒙古和俄罗斯的欧亚陆海物流主通道,把锦州建设成辽西沿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4)百里海岸边境新区产业带。丹东城市西进,建设93平方公里、40万人口的新城区,实现港城一体化。建设丹东文安国际商务区,形成边境商贸、江海旅游度假等特色服务产业。 (5)营口沿海物流产业带。规划120平方公里,一期44平方公里,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打造百里海岸十里商城,形成以港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为主的滨海生态文化科技新城区。 (6)辽河之滨服务产业带。沿118公里海岸线和连接营口、盘锦的辽河特大桥,开发聚集10万至15万人口的高科技、生态型盘锦新城区,建设完善辽河文化产业园、湿地生态旅游区和港口物流产业园区。 (7)葫芦岛绥中滨海经济带。沿25公里海岸线,规划100平方公里建设滨海经济区,形成临港工业、物流仓储、商住、旅游、休闲度假及配套服务产业,崛起一座关外滨海新城区。 3.构建辽西北服务产业集群 辽西北地区要充分发挥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加快服务业的改造提升步伐,以“二带”建设为重点,发展具有资源优势的服务业、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主动承接省内外传统服务业的梯次转移。充分发挥连结蒙东和东北西部的区位优势,依托沿海沿路的交通网络,加快流通、信息产业和综合服务业的发展;推行辽西、蒙东、冀北三省区九市区域性旅游链接联席会议制度,构建跨区域、“无障碍”的旅游体系,联合培育和开拓旅游黄金圈。不断扩大服务业总量,推动一、二、三产业互动互融。 (1)阜新商贸流通服务产业带。加速主城区、阜蒙县城、新邱区三位一体和沈彰新区建设,重点发展为农产品加工、煤化工、新型电子等经济转型产业配套的物流、科技、商务等服务产业。 (2)朝阳物流旅游服务产业带。形成以西部产业园区为核心的城市新格局。建设辽、冀、蒙三边商贸物流中心,开发辽西历史文化长廊,发展自然生态、人文景观旅游业。 (二)载体建设 1.加强服务业重点城区建设 把城(郊)区作为服务业发展的主力军,加大对服务经济总量规模大、发展速度快的城(郊)区的培育力度,重点培育30个基础较好、总量较大、服务业优势明显、发展特色鲜明的服务业重点城(郊)区,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 (1)做大做强一批。对目前服务业总量规模大,发展速度快、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40%至50%,或产业结构已经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城(郊)区,支持其进一步扩大服务业总量与规模,提高发展水平和质量,优化发展结构和布局,提高人均占有水平,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2)发展提升一批。对目前服务经济基础条件较好、发展优势明显、特色比较鲜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30%至40%的城(郊)区,支持其扩张规模、优化结构、提升素质并举,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千方百计提升发展的规模、速度与质量,强化发展的优势与特色。 (3)培育转型一批。对目前服务经济有一定基础和发展潜力、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30%以下的城(郊)区,支持其充分发挥潜在优势,挖掘发展潜力,搞好目标定位,加大培育措施,培植发展特色,推动向服务经济强区转型。 2.加强服务业重点园区建设 把服务业重点园区建设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抓手,重点围绕软件、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科技、商贸流通、商务服务和会展等重点行业规划建设和培育70个规模较大、产业集聚度高、发展特色鲜明的服务业园区,初步形成与城市功能定位相配套、适应生产和生活需要的服务业园区体系。 (1)软件园。主要以软件研发、生产、出口企业为主体,以众多软件企业和相关服务机构集聚的区域为依托,重点布局在科研力量集中、软件产业具备规模和基础的地区,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入园企业20个以上,吸纳一定数量的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 (2)现代物流园区。主要以物流企业为主体,以港航设施、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平台为支撑,重点布局在海港、空港及铁路、公路等交通枢纽地和货物集散地附近,入园企业10个以上,第三方物流企业占有一定比例,园区年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 (3)文化旅游休闲区。主要以从事旅游开发、休闲娱乐的企业为主体,以旅游风景区、特色文化街区为依托,重点布局在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区内有AAA级以上景区和较完善的配套休闲娱乐等服务设施,功能齐全,文化特色鲜明,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 (4)科技创业园。主要以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产学研机构等为依托,以科技研发与工业设计等企业为主体,集技术检测、技术研发、工程试验、成果转化平台于一体,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入园企业20个以上,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 (5)商贸流通园区。主要以产品批发和零售、餐饮等商业企业为主体,以城区商业集中区、产品分拨中心和产品分销地为载体,重点布局在城郊结合部、交通枢纽地和居民集中区,建筑面积在20万平方米,入区企业50个,年营业额或交易额在60亿元以上,吸纳数量较多的从业人员。 (6)商务服务区。主要以金融、保险、证券、商贸等企业为主体,以高档酒店、商务楼为载体,重点布局在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集中、交通良好的城市中心区域,建筑面积在5万平方米,入区企业50个,年营业额30亿元以上。 (7)会展博览园。主要以会展中心为主体,以会展馆所、宾馆酒店等为载体,集大型展览、信息交流、各种会议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拥有品牌展会;适应当地主导产业发展需要,长期展示地方名优产品,带动相关产品研发设计和物流配送;建筑面积在10万平方米,国际标准展位1000个以上,能够承办全国性、国际性会展,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配套、附属设施比较完备,辐射带动能力较强。 3.加强服务业重点企业发展 把服务企业作为服务业发展的实施主体,按照主业突出、特色突出、优势突出的要求,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大力推进企业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深化专业分工,促使企业内部服务向专业化、社会化、品牌化发展,不断扩大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技术含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开拓市场,把企业做大做强,逐步改变我省服务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分布散的状况。鼓励服务企业以品牌为纽带,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支持有条件的服务企业进入海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重点围绕商品流通、交通运输、金融、物流、科技、中介、房地产、旅游、信息、文化、餐饮、商务服务等行业地方重点企业与中央驻地方重点企业,依据企业年度销售收入或营业收入,并参考国家的产业、税收政策和企业的纳税贡献,同时考虑产业结构层次、行业代表性和企业技术含量、成长前景等因素,建立支持机制。重点培育以东软集团、大商集团、大连万达集团、辽宁出版传媒、大连商品交易所、联合物流等为代表的100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市场竞争力强的本地大公司、大集团。通过政策倾斜、服务帮助,为领军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扩大市场份额,提升竞争力创造条件。争取有10家以上大型服务企业集团进入全国百强行列。大力吸引国内外知名服务企业、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落户我省。 4.加强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 把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围绕全省服务业发展三大集群、二个功能区、十五条产业带和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城(郊)区、重点园区、重点企业,从物流、软件、金融、科技、旅游、商务会展、文化创意、商贸流通等行业规划建设100个投资规模大,行业影响力强,经济效益显著的服务业项目,突出抓好行业带动性强、跨区域影响力大、对全省服务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和示范影响作用的十大重点工程建设。推进100个在建工程的竣工投产,协调落实100个项目的前期工作,尽早开工建设。通过招商推介等手段,谋划一批储备项目。 重点建设总投资200亿元的沈阳近海东北亚国际物流园区、总投资206.5亿元鞍山四达批发市场集中区和东北钢铁大市场、总投资135亿元的铁岭东北国家物流城、总投资116亿美元的沈海综合物流园区,以及大连旅顺开发区羊头洼物流园区、本溪钢铁物流园区、锦州恒大国际物流园区、营口沿海产业物流基地、阜新北方国际物流园区等物流类项目。 重点建设大连服务外包基地和沈阳服务业外包基地。包括大连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大东沟服务外包基地、腾飞软件园工程、瑞安大连天地软件园、大连金石IT产业园;沈阳东大软件园、沈阳国际软件园、沈北软件园、沈阳先锋科技软件园、新邮通通讯产业园、中兴通讯产业园等软件类项目。 重点建设沈阳、大连“两区两街”即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大连星海湾金融城和沈阳金融街、大连金融街,以及铁岭北方金融后台服务基地等金融类项目。 重点建设总投资87亿元的大连国际IT教育中心、总投资85亿元的中科院大连旅顺科技创新园、大连光洋科技工程有限公司开放式中高档数控系统产业基地、沈阳火炬创新创业园、辽宁(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研发中心、丹东宇光高科技开发中心等科技服务业项目。 重点建设大连长山群岛海洋旅游经济区、总投资3亿美元的大连莱茵海岸度假村、总投资8.7亿元的沈阳棋盘山国际旅游开发区、总投资21亿元的鞍山健康产业城,以及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抚顺皇家基地海洋世界、阜新国家矿山公园、太子河城市风光产业带、盘锦芦苇湿地旅游度假区、铁岭和谐之都主题公园等旅游项目。 重点建设总投资20亿美元的大连世贸嘉年华、以及沈阳新世界会展中心、沈阳世茂五里河广场、本溪药业会展中心、阜新辽西会展中心等商务会展项目。 重点建设沈阳棋盘山文化产业园区、辽宁现代传媒产业园、沈阳奥园国际动漫产业城、五女山民族文化产业园、辽河文化产业园,以及沈阳动漫公共技术平台、大连动漫公共技术平台等文化创意项目。 重点建设沈阳大中街商贸区、大连五大商业中心,以及本溪花卉市场、营口港仙人岛港区油品储运中心、阜新玛瑙交易市场、盘锦裕农公司农资配送中心、铁岭香港ITAT大型购物中心等商贸流通项目。 五、保障措施 (一)深化体制改革,释放产业发展活力 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服务业的体制改革,深化垄断行业、公用事业以及国有服务企业改革,正确区分教育、医疗、文化、科技、体育、咨询服务等行业中的营利性服务、非营利性服务和公益性服务,有序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鼓励充分竞争,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通过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资源,除涉及国家安全和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领域外,要全部实行市场化改革。 (二)推进对外开放,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1.扩大服务领域对外开放。鼓励外商投资服务业,优化外商投资结构,以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等先导区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积极引进对全省服务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具有牵动作用的重点项目。 2.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积极承接信息管理、数据处理、工业设计、技术研发等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建立省级外包产业基地和服务业外包中心,加大在金融、保险、信息、咨询、国际航运等领域的招商力度。积极吸引外商通过控投、参股、收购等方式参与我省服务业的投资、改造,通过引入国外先进经验和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在国际市场上推出一批驰名服务商标和知名服务品牌。 3.加强“走出去”战略规划指导。促进我省优势服务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鼓励和支持金融、保险、咨询、法律、知识产权、文化教育等行业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服务。不断提高服务业出口的技术含量,加快从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服务出口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的转变。 (三)规范服务管理,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1.加快建设服务业信用体系。制定和完善规范服务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加强服务业市场管理,建立法制、诚信、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政府、企业、个人三大信用主体建设,促进信用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流。大力推进全省各类服务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和政务信息公开,引导和培育征信产品市场,开辟公共服务信用信息渠道。 2.加快建立和健全服务行业标准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科学、统一的服务行业标准体系,提高服务行业规范化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强新兴服务业行业标准化工作,鼓励服务企业和行业协会参与制定行业标准,适时推出地方行业标准。 3.加强和改进服务业统计工作。进一步完善服务业统计方法调查和指标体系,建立政府统计和行业统计互为补充的服务业统计调查体系,加强和协调各部门及行业协会的服务业统计工作,规范部门服务业统计范围和标准,提高统计数据的全面性、及时性和准确性。建立健全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信息共享机制和供求预警、市场预测及统计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公布各地服务业发展水平、结构等主要指标。 4.培育服务行业协会等社团组织。规范并发展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政府部门职能转换需要的各类服务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赋予并强化中介组织在企业服务、部门协调、行业自律等方面的职能。发挥行业协会在规范企业行为、制订行业规划、维护企业权益、制定标准规范、实施人才培训、举办展会活动、统计行业数据、反映社情民意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四)推进品牌建设,塑造辽宁服务名片 引进国内外知名服务品牌企业,带动提升辽宁服务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大力实施名牌服务战略,推动服务品牌建设,形成培育、发展、宣传和保护名牌的氛围,加大政策培育和支持力度,建立培育支持机制,通过政策倾斜、服务帮助,加快培育一批我省本地的区域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和服务品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和辐射能力、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辽宁服务业品牌。建立支持体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有条件的老字号企业做优做强,培育创新文化、旅游、会展、餐饮等新的服务品牌,推进服务业品牌化建设。鼓励品牌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发展,以服务品牌为媒介,输出服务,扩大市场空间,放大品牌效应。建立完善服务业名牌评价工作。促进服务业的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发展,形成一批具有服务著名品牌、多元投资为主体的大型服务业企业,带动提升辽宁服务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五)增加服务投入,拓宽发展资金渠道 1.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省级财政预算从2009年开始,每年安排2亿元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重点对服务业发展成效突出的城(郊)区、县和产业园区给予奖励支持;对服务业发展成效明显的先进市给予表彰。每年安排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对发展中小服务企业和公共平台建设项目给予银行贷款贴息和直接补助。各市县区政府也要设立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更多地吸引社会民间资本、金融资本在服务领域的投入。 2.开辟多元化融资渠道。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扩大对服务业的信贷支持,鼓励有条件的服务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券募集资金,或通过项目融资及进入投资基金市场、金融期货市场、企业产权交易市场等筹措资金。扩大服务业企业利用外资规模,积极引导外资向国家鼓励的服务领域投资。建立和完善金融信贷服务体系,推行服务信用认证和信用档案公示制,建立公共的企业或个人信用系统,实行联保、互保、设立担保基金和建立信贷保险制度。 (六)加强人才建设,提供良好智力支持 结合国内外服务业大调整大转移的趋势,建立和完善人才招聘制度,积极引进高层次、高技能、通晓国际规则和熟悉现代管理的服务业人才。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吸引、留住、用好人才,努力创建有利于各类人才施展才干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各类社会机构的作用,加快服务业相关学科的建设,增设紧缺专业,培养急需人才。加强对服务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提高从业水平。 1.大力引进国内外高端服务人才。重点引进具有较强业务拓展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的高层次综合管理人才、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特别要吸引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的紧缺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实行与引进科技人才相同的激励政策,形成优势产业集聚人才、重点项目吸引人才的发展态势。 2.加强服务业人才开发工作。引进一批国内外著名培训机构,发展多类型、多层次专业教育。按市场需求,在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增加现代服务业中跨学科复合型紧缺专业的布点,扩大高级专门人才和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依托国内外知名院校,定向培养一批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服务贸易等紧缺人才。加强岗位职业培训,提高在职人员的业务水平。发展远程教育,构建多元、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拓宽培训渠道。适应人口流动趋势,加快发展面向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 3.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建立适应服务业特点的人才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形成有利于服务业人才创业的环境。要为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解决就医、住房、子女就学等后顾之忧。设立服务业优秀人才奖,定期评选并给当选者以奖励。建立与推进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制度,提高在职人员的业务水平。 (七)加强组织领导,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一项紧迫、艰巨、长期的重要任务,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既要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强政府对服务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 省政府成立全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并成立办公室,加强指导和协调服务业发展和改革中的重大问题,提出促进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安排部署全省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工作任务,将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指标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做好全省服务业发展的考评工作。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加强协调配合,各行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发挥产业优势,抓紧研究制定行业发展政策意见,有步骤、有重点地认真组织实施。各地也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服务业发展协调机构,形成各部门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服务业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各级政府和省政府有关部门要根据本规划的要求,编制服务业各地、各行业发展规划,制定配套政策和具体措施,抓好组织实施,全力推进我省服务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