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年份:
请选择期数:
部门文件
辽宁省科学技术厅文件

辽科发〔2021〕9号

辽宁省科技创新引领改造升级
“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
“新字号”三年行动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战略部署,强化科技创新对辽宁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十五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支撑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和冶金新材料产业基地,抢占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集成电路装备、储能材料、生物医药、第三代半导体、量子科技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科技制高点为目标,充分运用构建科技创新重大平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实质性产学研创新联盟,建立揭榜挂帅等机制,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人才聚集高地等综合政策工具,着力提升创新链整体效能,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为全力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加快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科技引领,增强动力。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着力破解制约我省产业发展的科技问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需求导向,聚焦重点。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依据产业“建链、补链、延链、强链”需求,有所为有所不为,分类推进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创新链建设,全力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
  ——企业主体,多方联动。坚持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引导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融通创新,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技术共进的市场化联结机制,推进全要素整合,促进全产业链创新,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23年,围绕落实三篇大文章,在装备制造、石化、冶金等优势产业和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着力加强科技供给,创建国家创新平台8家,新建一批省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建设实质性产学研用技术创新联盟200家;培育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3500家,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开发一批重大创新产品,科技创新支撑引领“老字号”“原字号”“新字号”产业发展作用显著增强。
  二、重点任务
  (一)科技支撑改造升级“老字号”
  针对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老字号”产业智能化水平低,钢铁身子块头大但神经系统、感知系统和智慧大脑欠发达等问题,充分发挥我省产业数字化的应用场景优势和数字产业化的数据资源优势,运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装备制造业赋能增效,提升自主研发、设计、制造及系统集成的智能化水平,促进制造业向智能、绿色、高端、服务方向转型升级;加强工业基础能力建设,补齐装备制造业中基础零部件、核心功能部件、关键核心技术、共性技术短板。围绕制造业数字赋能、智能成套装备、交通装备、能源装备等领域,重点建设工业互联网、机器人、数控机床、汽车、船舶、民用航空、压缩机、燃气轮机、核电装备、输变电装备等10个产业创新链。
  1.制造业数字赋能领域。聚焦人工智能、工业软件、高端元器件与芯片、工业物联网、智能工厂等方向,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产品研制及应用验证、市场化推广和产业化引导,快速提升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

制造业数字赋能领域创新链专栏

  1.建设工业互联网创新链。围绕制造业数字赋能需求,构建“网络—平台—安全”创新链,重点依托大连英特仿真、沈阳中科博微、东软集团等10户重点企业联合中科院沈自所、中科院沈阳计算所、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8所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在“工业基础软件、工业5G网络、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控制安全”等4个方向,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创新产品研发应用。

  2.智能成套装备领域。突破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拉长机器人产业链条,巩固我省机器人产业优势地位。做优数控机床产业创新链,不断扩大基础性、前瞻性技术储备,全面提升高端数控机床产品附加值。

智能成套装备领域创新链专栏

  1.建设机器人产业创新链。围绕“关键零部件—机器人本体制造—系统集成应用”产业链发展需求,构建“关键核心技术—零部件及系统—机器人整机”创新链。重点依托新松机器人、通用机器人等21户重点企业联合中科院沈自所等6所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在“零部件及系统”等3个方向,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创新产品研发应用。
  2.建设数控机床产业创新链。围绕“关键零部件—机床整机制造—场景应用”产业链发展需求,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核心功能部件与数控系统—数控机床整机”创新链。重点依托大连光洋、沈阳机床等17户重点企业联合大连理工大学等6所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在“核心功能部件与数控系统”等3个方向,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创新产品研发应用。

  3.交通装备领域。着力打通汽车、船舶、民用航空等产业链技术堵点,加快促进我省汽车产业转型升级,逐步提升船舶行业智能化水平,丰富通用航空、工业级无人机产品谱系。

交通装备领域创新链专栏

  1.建设汽车产业创新链。围绕“汽车零部件制造—整车制造—汽车服务贸易”产业链发展需求,构建“核心零部件—整车制造—智能网联”创新链。重点依托曙光集团、东软睿驰等51户重点企业联合大连理工大学等7所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在“核心零部件”等3个方向,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创新产品研发应用。
  2.建设船舶产业创新链。围绕“原材料及船舶配套设施—船舶及海工装备—航运、维修等船舶应用及服务”产业链发展需求,构建“核心零部件及系统—船舶及海工装备—智能航运”创新链。重点依托大船重工、渤船重工等27户重点企业联合大连海事大学等5所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在“核心零部件及系统”等3个方向,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创新产品研发应用。
  3.建设民用航空产业创新链。围绕“材料及零部件生产制造-飞机及发动机总装制造-运营、维修、保障及服务”产业链发展需求,构建“通航飞机无人机—干支线飞机”创新链。重点依托沈飞、黎明等37户重点企业联合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等8所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在“通航飞机”等3个方向,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创新产品研发应用。

   4.能源装备领域。着力建立自主知识产权的燃机设计、制造、运维技术体系,不断完善压缩机、核电装备、输变电装备产业创新链,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全力保障国防安全、能源安全。

能源装备领域创新链专栏

  1.建设燃气轮机产业创新链。围绕“基础材料及零部件—整机制造—发电、工业驱动等场景应用及运营维护”产业链发展需求,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核心零部件—燃气轮机整机”创新链。重点依托中航发燃机、福鞍燃机等20户重点企业联合大连理工大学、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等6所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在“核心零部件”等3个方向,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创新产品研发应用。
  2.建设压缩机产业创新链。围绕“关键零部件—压缩机整机制造—压缩机机组应用”产业链发展需求,构建“关键核心技术—零部件及系统-压缩机主机装备”创新链。重点依托沈鼓集团、远大压缩机等18户重点企业联合东北大学等6所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在“零部件及系统”等3个方向,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创新产品研发应用。
  3.建设核电装备产业创新链。围绕“核燃料、核电建材及其他耗材等关键材料—核电设备制造—核电站设计、施工和运营”产业链条,构建“核岛装备用关键材料—基础零部件—电站设备”创新链。重点依托沈鼓核电泵业、一重大连加氢反应器等18户重点企业联合大连理工大学、中科院金属所等4所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在“核岛装备用关键材料”等3大方向,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创新产品研发应用。
  4.建设输变电装备产业创新链。围绕“原材料及配套设施-输变电设备—电网成套装备”产业链发展需求,构建“核心零部件—高压输变电设备—智能电网成套装备”创新链。重点依托特变电工沈变集团、大连北方互感器等25户重点企业联合沈阳工业大学等2所优势高校开展协同创新,在“高压输变电设备”等3个方向,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创新产品研发应用。

  (二)科技支撑深度开发“原字号”
  针对以石化、冶金为主的“原字号”精深加工程度低,“炼”有余而“化”不足、“粗加工”有余而“精细化工”不足、原料有余而增值点不足等问题,聚焦精细化工和冶金产业精深加工等方向,大力开发高附加值产品,以创新链优化带动产业链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围绕石化和冶金领域,重点建设石油化工、高品质钢铁材料、有色金属材料、菱镁等4个产业创新链。
  1.石化领域。面向石化产业提升精细化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需求,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开发系列创新产品,推动我省石化产业建链、延链、补链、强链。

石化领域创新链专栏

  1 建设石油化工产业创新链。围绕“油气资源开采加工—大宗化工原料—化工产品”产业链条,构建“基础化工原料深加工—化工新材料合成—精细化学品合成”创新链。重点依托辽阳奥克、鞍山七彩等58户重点企业联合大连理工大学、中科院大化所等10所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在“基础化工原料深加工”等3大方向13个细分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创新产品研发应用。

  2.冶金领域。依托我省钢铁、有色金属、菱镁等产业基础,面向装备制造等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着力解决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开发系列创新产品,拉长钢铁、有色金属产业链条,提高产业丰厚度,促进我省菱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下游行业应用提供优质配套材料。

冶金领域创新链专栏

  1.建设高品质钢铁材料产业创新链。围绕“矿石采选—钢铁冶炼—钢铁精深加工”产业链发展需求,构建“矿产资源全组元高效清洁利用—面向应用场景的高品质钢铁材料冶金加工-钢铁工业全流程技术升级”创新链。重点依托鞍钢、本钢等19户重点企业联合东北大学等5所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在“矿产资源全组元高效清洁利用”等3个方向,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创新产品研发应用。
  2.建设有色金属材料产业创新链。围绕铝、钛及其合金产业原材料清洁生产、典型领域下游应用需求,构建“原材料清洁生产—新材料研发—关键装备研制”创新链。重点依托忠旺、朝阳金达等14户重点企业联合东北大学、中科院金属所等5所优势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在“原材料清洁生产”等3个方向,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创新产品研发应用。
  3.建设菱镁产业创新链。围绕“菱镁矿采选—生产加工—产品开发”菱镁产业链发展需求,构建“生态智能采选—镁质原材料清洁生产—高端镁质产品开发—绿色园区建设”创新链。重点依托博仕科技、东北大学粉体、海镁集团、嘉顺化工等22家重点企业联合东北大学、沈阳化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6所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在“镁质原材料煅烧熔炼”等4个方向,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创新产品研发应用。

  (三)科技支撑培育壮大“新字号”
  针对我省“新字号”产业体量太小、发展步伐慢、新动能对经济增长支撑作用不明显等问题,着力培育壮大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创新发展,超前布局增材制造、柔性电子、第三代半导体、量子科技、储能材料等未来产业,打造一批领军企业和标志产品,形成新的产业梯队。围绕未来产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健康、资源环境等领域,重点建设氢能、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高端医疗器械、化学药物、生物药、中药、环保、海洋9个产业创新链。
  1.未来产业领域。围绕氢能、储能材料等新能源和新材料方向,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科技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方向,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未来产业领域专栏

  1.建设氢能产业创新链。围绕“氢气制备—氢气储运—氢能应用”产业链发展需求,构建“低成本分布式制氢—大规模长距离储运氢—氢燃料电池及应用”创新链。重点依托大连新源动力、葫芦岛佳华等16户重点企业联合大连理工大学、中科院大化所等6所优势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在“低成本分布式制氢”等3个方向,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创新产品研发应用。
  2.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链。围绕“电子信息制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链发展需求,构建“人工智能—区块链—新型通信网络—柔性电子—第三代半导体—量子科技”创新链。重点依托东软集团、新松机器人、遨海科技、中科鞍镓、问天量子等重点企业联合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科院沈自所、中科院金属所等优势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在“自然与语言处理”等13个方向,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创新产品研发应用。

  2.集成电路领域。加快沈阳国家集成电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和辽宁省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发展专用集成电路设计,以及集成电路制造沉积、光刻、刻蚀、封装等环节整机装备、核心零部件与关键材料,提升关键领域自主可控水平。

集成电路领域创新链专栏

  1.建设集成电路创新链。围绕“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产业链发展需求,构建“高端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材料—集成电路装备”创新链。重点依托沈阳仪表院、大连优迅、中国电科47所、沈阳拓荆等24户重点企业联合大连理工大学、中科院沈阳计算所、中科院沈自所等3个优势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在“传感器件”等11个方向,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创新产品研发应用。

  3.生物医药领域。培育发展高端医学影像等先进医疗器械,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形成品牌影响力。加快化学药、生物药、中药等新药研发与产业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生物医药领域创新链专栏

  1.建设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创新链。围绕“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高端医疗器械本体制造—系统集成应用”产业链发展需求,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核心零部件和原材料—高端医疗器械本体产品”创新链,以东软医疗、沈阳新松机器人、沈大内窥镜、辽宁垠艺等龙头和骨干企业为主体,联合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沈阳药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中科院沈自所、中科院大化所等我省领军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攻克CT机用大功率高性能球管、MRI用低液氦超导磁体等“卡脖子”技术和核心部件,研发一批医学影像设备、医疗机器人、体外诊断试剂等重大创新产品。
  2.建设化学药物产业创新链。围绕“化学原料药—化学药物制剂—医药流通”产业链发展需求,构建“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化学药物—高端制剂”创新链。以东北制药、沈阳三九、沈阳兴齐眼药、锦州奥鸿药业等领军企业为主体,联合沈阳药科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中科院大化所等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攻克人工智能辅助药物设计、先导化合物设计与发现、化合物的高效绿色合成、高端药物制剂研发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活”药片、纳米靶向药物制剂、新型复方制剂研制、新型缓释和控释制剂等创新产品。
  3.建设生物药产业创新链。围绕“基因工程药物—疫苗—细胞治疗及血液制品”产业链发展需求,构建“基因工程药物—疫苗—细胞治疗及血液制品”创新链。以沈阳三生、辽宁成大、大连雅立峰、艾美汉信、科兴(大连)疫苗、大连干细胞与精准医学创新研究院等领军企业为主体,发挥沈阳药科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中科院大化所等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源头动力作用,攻克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重组蛋白纯化技术、蛋白质高级结构表征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发重组红细胞生成刺激蛋白、聚乙二醇化重组假丝酵母尿酸氧化酶、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CHO细胞)等创新产品。
  4.建设中药产业创新链。围绕“中药材种(养)殖—中药饮片、中成药、保健品、中药材深度开发产品—医药流通”产业链发展需求,构建“关键核心技术—中药产品”创新链。以上药好护士、华润本溪三药、大连普瑞康、大连美罗、大连珍奥、丹东药业、沈阳红药等领军企业为主体,整合盘活沈阳药科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大连民族大学等高校创新资源,聚焦中药配方颗粒制备工艺、药用植物细胞及不定根培养等关键技术和中药炮制、提取、分离、制剂等研究,提升现有中药品种生产工艺及质量控制标准,推进一批中药复方颗粒制备及产业化,开发一批老药新用产品和中药经典名方,做大做强一批中药大品种,创制一批中药有效成分及有效部位新药。

  4.资源环境领域。推动环保技术装备智能化、标准化和系列化发展,培育壮大环保产业,引领美丽辽宁建设。深挖海洋产业创新链,为深入认知海洋、合理开发海洋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引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资源环境领域创新链专栏

  1.建设环保产业创新链。围绕“水—大气—土壤—固废污染治理”环保产业链发展需求,构建“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土壤污染修复-固废污染治理—环境监测”创新链。重点依托省环保集团、中冶焦耐等38家重点企业联合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等11所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在“大气污染治理”等5个方向,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创新产品研发应用。
  2.建设海洋产业创新链。围绕我省“维护海洋权益、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的发展需求,构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海洋可再生能源—深海运载作业—海水综合开发—海洋生物”创新链。重点依托大连船舶重工、新松机器人等36家重点企业联合大连理工大学、中科院沈自所等13所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在“海洋可再生能源”等5个方向,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创新产品研发应用。

  三、保障措施
  (一)形成推进工作合力。坚持上下联动、各方协同,充分发挥省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协调作用,落实各市各高新区和省直相关部门职责任务,明确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推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构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推动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上下游企业,加快构建具有实质性合作的产学研用技术创新联盟,坚持“链盟结合、以盟促链”,采取“一链一盟、一链多盟”,建设一批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需求提出机制、“企业出题、能者破题”的“揭榜挂帅”式项目凝练机制、以契约为纽带通过产学研联盟开展的项目组织实施机制、以效益为标准的评价评奖机制等举措,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涵养技术能力,形成政府围着企业转、企业围着市场转、创新围着需求转的良性循环。
  (三)通过“揭榜挂帅”等机制支持企业科研攻关。坚持“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统筹,探索健全攻关任务“揭榜挂帅”等机制,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协同创新,打好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战。研究制定“揭榜挂帅”实施方案,构建“需求征集、专家甄别、科学凝练、精准制榜、公开发榜、同行碰撞、精准对接、竞榜揭榜、择优挂帅、资源集聚、协同创新”的实施路径。围绕精细化工、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选择一批创新意识高、科研实力强的重点企业,围绕企业创新发展“瓶颈”问题,实施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适应辽宁产业需求的重大科技项目,每年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开展成果转化、人才引育、国际合作等服务,集聚创新要素,在实施项目基础上,持续跟进服务,不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四)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在科研条件、人才集聚、项目组织、科技合作等方面,加大对现有国家级平台的支持服务力度,巩固我省研发优势。培育建设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支持沈阳创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对现有各类省级平台实行动态管理,定期评估,优胜劣汰,支持行业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一批省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支持科研资源相对薄弱地区,结合区域发展特色组建省市共建重点实验室,加速创新资源集聚。
  (五)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建立完善省市区联动的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组建“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技术创新联盟,搭建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以沈阳、大连等省内高新区为主要载体建设“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集聚区,全省高新区新培育600家以上“雏鹰”“瞪羚”“独角兽”等新经济企业。加快发展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的创新型企业集群,拓宽创业投资、科技担保、风险补偿等多元融资渠道,为企业提供资源链接、成长培育等全方位服务。
  (六)优化创新服务生态。优化科技人才推进计划平台,面向省内重点产业需要,支持企业采取“项目+团队”的“带土移植”方式,引进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发挥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的引导培育作用,引导省内外科技人才共同解决辽宁产业技术创新问题。做优海创周、科创周等一系列国际科技创新活动品牌,实施省外国专家引进计划,引进一批外国高精尖人才资源。支持骨干企业、创业投资机构等社会力量,充分利用重点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创业(孵化)基地等各类创新创业要素,开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创新服务。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拓宽合作领域和渠道,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着力引进国外智力资源,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辽宁省科学技术厅          
  2021年3月24日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