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统计公报 > 市统计公报 > 沈阳
二〇〇八年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沈阳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沈阳调查队

2009年3月31日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07日  信息来源:沈阳统计信息网
【 字体: 】 【打印文章
  2008年,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及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完成“五大任务”、实现“三大目标”,以“优化结构年”活动为主线,抢抓难得机遇,积极应对挑战,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步伐,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继续保持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迈出了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新步伐。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860.5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3.7亿元,增长8.0%;第二产业增加值1934.1亿元,增长18.4%;第三产业增加值1742.7亿元,增长15.0%。三次产业结构为4.8:50.1:45.1。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3%、55.0%和42.7%。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为54106元,增长15.5%。

  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90.9亿元,比上年增长26.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400.6亿元,增长17.9%。其中,医疗卫生支出增长26.5%,科学技术支出增长26.3%,教育支出增长25.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17.0%,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15.4%,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增长8.5%。

  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50.1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种植业产值133.5亿元,林业产值6.6亿元,畜牧业产值182.0亿元,渔业产值14.8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3.2亿元。

  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60.5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7.97万公顷。粮食总产量358.7万吨;水果产量17.5万吨,增长29.0%;蔬菜产量356.7万吨,增长13.2%。全市完成造林面积3.27万公顷,增长27%。肉类总产量71.5万吨,增长18.7%,其中猪、牛、羊肉分别增长9.9%、20.3%和24.6%;禽蛋产量53.7万吨,增长36.4%;牛奶产量32.3万吨,增长3.5%。

  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276.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1%。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18.1万吨,地膜覆盖面积达到5.5万公顷。

  全市拥有农民科技研修基地167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60个,其中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19个;百亩以上的花卉生产基地42个。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585个,其中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1个,年销售额409.7亿元,比上年增长17.8%。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78个。新增设施农业面积1万公顷,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到7.7万公顷;新增高效特色农业面积3万公顷,全市高效特色农业面积达到15.9万公顷;全市耕地全部通过环境质量检测,蔬菜保护地面积7.9万公顷,无公害产地认证面积34.1万公顷;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产品146个;拥有绿色食品229个,有机食品12个。沈北新区被评为“中国名优食品产业基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建户用沼气池1.18万个,绿化村屯500个,新建农村饮水工程85处,解决1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到2008年末,建成秸秆气化标准站35个,“一村一业”专业乡村发展到607个。完成农村公路投资533公里,长白、道义等4个公交枢纽建成使用,新建农村客运站10个。

主要农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
增长(%)

  粮食总产量

万吨
358.7
-8.2

  #水稻

万吨
112.5
-10.2

  玉米

万吨
227.0
-7.7

  小麦

万吨
0.8
-51.2

  大豆

万吨
7.7
51.9

  油   料

万吨
11.6
89.0

  蔬   菜

万吨
356.7
13.2
 
主要畜禽产品、水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
增长(%)

  肉类总产量

万吨
71.5
18.7

  #猪牛羊肉

万吨
46.9
12.1

  牛奶产量

万吨
32.3
3.5

  禽蛋产量

万吨
53.7
36.4

  生猪出栏数

万头
447.2
11.0

  牛出栏数

万头
61.1
12.9

  羊出栏数

万只
73.0
0.98

  猪年末存栏数

万头
276.0
11.1

  牛年末存栏数

万头
62.3
-5.7

  羊年末存栏数

万只
58.1
15.0

  水产品产量

万吨
18.7
11.1

  工业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14.2亿元,比上年增长23.5%。其中,重工业增加值1231.4亿元,增长25.0%;轻工业增加值482.9亿元,增长21.2%。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84.9亿元,增长9.2%;股份制企业实现增加值956.0亿元,增长32.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增加值367.5亿元,增长8.3%。机械装备、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化工、IT产品、农副产品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和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等八大优势产业实现增加值1361.5亿元,增长23.2%。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804.1亿元,增长21.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6.9%。铁西老工业基地改造成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18个典型之一。航空经济区被批准为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699.8亿元,增长31.8%。工业出口产品交货值291.8亿元,增长25.9%。工业拥有市级以上名牌产品162种,其中国家级名优产品19种,省级名优产品102种。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403.4亿元,比上年增长24.0%;利润总额237.7亿元,增长28.0%。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47.7%,比上年提高28.4个百分点;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7.8%,提高0.3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
增长(%)

  汽车

299061
-15.1

    #中华轿车

60554
-46.8

     宝马轿车

33000
-5.0

  汽车发动机

万千瓦
2491
-29.9

  金属切削机床

93121
4.1

    #数控机床

21333
4.7

  矿山设备

164071
4.8

  水泥设备

51502
50.1

  酸性蓄电池

万千伏安时
247
10.4

  输送机械

万米
28.9
13.3

  变压器

万千伏安
8157
47.9

  彩色电视机

万台
398
18.2

  化学原料药

34930
11.9

  轮胎外胎

万条
371
3.2

  铝材

89998
76.3

  皮鞋

万双
3882
-13.5

  啤酒

千升
801450
1.2

  液体乳

792971
-19.6

  软饮料

万吨
259.8
3.3

  味精

37947
-17.5

  建筑业

  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76.7亿元,比上年增长5.9%。全市资质等级以上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32.5亿元,增长11.1%;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17万元/人,比上年提高28.8%。

  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08.7亿元,比上年增长27.4%。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842.4亿元,增长26.6%;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66.3亿元,增长43.1%。从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527.3亿元,增长7.9%;外商及港澳台经济投资584.3亿元,增长34.9%;民间投资1897.1亿元,增长31.7%。从产业分布看,第一产业投资62.6亿元,增长44.8%;第二产业投资1125.6亿元,增长21.9%,其中工业投资1105.1亿元,增长23.0%;第三产业投资1820.4亿元,增长30.5%。全年新增固定资产1740.5亿元,增长24.7%。

  全年计划总投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2242.4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占全社会完成投资的74.5%,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726.9亿元,占24.2%。地铁一、二号线及延伸线完成工程投资29.1亿元,奥园动漫城完成投资7.9亿元,沈阳国际软件园完成投资4亿元,新世界会展中心完成投资6亿元,金山热电的“以大压小”供热项目完成投资8亿元。沈阳石腊化工年产50万吨乙烯催化裂解项目、国电康平电厂、雪花啤酒年产40万吨等项目竣工投产。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010.9亿元,比上年增长38.4%。其中商品住宅投资729.5亿元,增长30.5%,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72.2%。房屋施工面积5848.5万平方米,增长16.5%;房屋竣工面积1291.6万平方米,增长0.1%。商品房销售面积1465.1万平方米,增长0.2%,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1307.2万平方米,下降3.7%;商品房销售额604.7亿元,增长12.1%,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额504.1亿元,增长5.3%。

  交通运输、邮政和信息传输业

  全年货物运输总量20731.2万吨,比上年增长8.6%。其中,铁路465.5万吨,公路20260万吨,民用航空5.7万吨。全年旅客发送量11040.1万人次,增长9.7%。其中,铁路3581.1万人次,公路7081.7万人次,民用航空377.3万人次。

  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60.3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1.5%。其中,载客汽车44.1万辆,载货汽车10.4万辆。年末私人汽车保有量37.5万辆,增长14.3%。

  沈阳与国际31个城市、国内53个城市(地区)通航。沈阳机场航线达到124条,其中国际航线39条,国内航线85条。运输飞机起降6.08万架次,增长11.4%;机场旅客吞吐量680.7万人次,增长10.0%。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99.8亿元,比上年增长7.3%。其中,邮政业务总量6.1亿元,电信业务总量193.6亿元。年末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524.96万门。城乡固定电话用户347.5万户,其中城乡住宅电话用户275万户。移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811.3万户,新增131.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12.6万户,新增78.5万户。国际互联网络登记注册用户107.7万户,增长5.1%,其中宽带接入用户103万户,增长18.4%。固定电话普及率为48.7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为71.8部/百人。

  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05.5亿元,比上年增长22.2%。按商品用途分,吃的商品零售额556.1亿元,增长21.9%;穿的商品零售额323.0亿元,增长20.7%;用的商品零售额626.4亿元,增长23.3%。按地区分,市的零售额1422.8亿元,增长22.2%;县及县以下零售额82.7亿元,增长22.7%。

  限额以上贸易企业1281家,比上年增加546家;实现零售额606.9亿元,增长24.6%。其中,汽车类零售额135.8亿元,增长26.3%;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39.5亿元,增长17.9%;金银珠宝类零售额17.2亿元,增长20.0%;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111.2亿元,增长31.8%;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80.0亿元,增长22.2%。

  全市处于营业状态的5000平方米以上大型综合超市、专业店和专卖店60家,其中10000平方米以上超市38家。连锁店铺达5500余个。全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商品交易市场69个,交易额1049.0亿元。

  对外开放

  全年进出口总额71.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5%。其中,进口总额30.1亿美元,增长9.5%;出口总额41.2亿美元,增长24.2%。出口商品供货值245.9亿元,增长11.5%。

  全年新签外商投资合同项目518个,合同外资额102.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60亿美元,增长19.0%。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同金额10.9亿美元,增长2.7倍;实现营业额5.6亿美元,增长1.7倍;外派人员2.1万人次,增长18.3%。

  对外交往日益活跃,成功举办东北亚发展论坛等重大国际活动。到2008年末,沈阳同世界上12个国家的13个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

  旅游业

  成功举办国际旅游节,中国沈阳国际旅游节正式提升为国家级旅游节庆活动。全市旅行社182家,星级饭店114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33家,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1家。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5209.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0%。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5161.4万人次,增长3.0%;接待入境旅游者47.6万人次,增长4.5%。实现旅游总收入410.3亿元,增长25.4%。其中,国内旅游收入387.4亿元,增长27.0%;旅游外汇收入3.3亿美元,增长13.8%。

  金融、保险业

  年末全市银行机构营业网点1100余个。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5404.8亿元,比年初增长15.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530.2亿元,增长24.6%;贷款余额3572.6亿元,比年初增长26.8%。银行现金收入10108.4亿元,现金支出9830.1亿元,收支相抵,货币回笼278.3亿元,比上年增长6.1%。

  年末全市辖区内证券营业部73个。全年证券交易额5879.9亿元,比上年下降43.4%。其中,股票交易额5776.0亿元,基金交易额73.0亿元。

  年末全市保险机构及网点260余家。实现保费收入86.6亿元,比上年增长33.8%。其中,国内财产险保费收入25.8亿元,增长11.3%;人身险保费收入60.6亿元,增长45.9%。支付各类保险赔款总额31.8亿元,增长4.2%。其中,国内财产险赔款金额14.6亿元,下降7.5%;人身险赔付金额17.0亿元,增长16.1%。

  价格指数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4.4。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98.9,消费品价格指数106.6。分类别看,食品类指数114.0,烟酒及用品类指数102.7,衣着类指数94.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指数104.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指数102.3,交通和通信类指数93.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指数99.5,居住类指数101.7。

  房屋销售价格指数104.6,其中,新建住宅销售价格指数104.2;二手房住宅销售价格指数107.5。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104.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总指数111.0。

  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498.0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8.4亿元,增长7.8%;第二产业增加值1398.0亿元,增长20.4%;第三产业增加值971.6亿元,增长15.5%。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17.1亿元,增长29.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37.5亿元,增长27.5%;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323.4亿元,增长23.2%。

  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实现生产总值1524.2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4.9亿元,增长9.1%;第二产业增加值886.8亿元,增长30.4%;第三产业增加值462.5亿元,增长19.4%。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10.5亿元,增长37.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27.0亿元,增长30.9%;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42.2亿元,增长19.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6.3亿元,增长45.2%;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7.7亿美元,增长3.6%。

  二、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

  2008年城建投资284亿元,比上年增长24.0%。地铁22座车站完成主体工程,1号线开始铺轨。五爱隧道、三好跨浑河桥、沈康高速公路一期竣工通车,实施黄河大街、北陵大街等31条主次干道综合改造。实施街巷路和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完成580条街巷路、889个住宅小区的731万平方米路面整修,小区植树18万株,粉刷楼体500余栋。

  年末市区铺装道路总长度2603公里,总面积4544万平方米。排水管道长度3206公里,路灯20.9万盏,永久性桥梁267座。城市公共交通网络体系不断完善。公交运营线路189条,其中新开、调整公交线路54条;公交运营线路网长度达到1186公里。年内新增、更新公交车辆1759辆,公交标准运营车辆6249标台,增长9.5%。公共交通客运总量达到11.1亿人次,增长8.4%。年末全市出租汽车19969辆。

  全年新增供水管网41.7公里,供水管道总长度3023.7公里,供水量6.9亿立方米,综合日供水量198.7万吨。供热面积1.96   亿平方米,其中新增地源热泵应用面积1618.49万平方米,累计应用面积3458.49万平方米。煤气供气管道总长度2474公里,天然气及液化气家庭用户达到144万户。

  完成19条林荫大道建设,新增绿地1.32平方公里,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12951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65%,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63平方米。

  环境保护

  搬迁重点污染源企业31户,关停高污染落后产能企业150家,完成沈海热电等5家企业脱硫工程。沈阳再生资源产业园列入第二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老虎冲沼气发电工程并网发电。开工建设60万吨/日南部污水处理厂,建成11座区县(市)污水处理厂和31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城市污水处理率提高到75%;新民、康平垃圾填埋场建成并投入使用,村镇生活垃圾处置实现零的突破。沈北30万吨铬渣无害化处理工程投入运行。设立33个生态保护地,受保护地区覆盖率达到30.9%。机动车尾气达标率达到90%,年度环境空气优良天数达323天。启动“环城水系改造工程”,实施浑河沈阳城市段改造,水质持续改善;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继续保持100%。危险废物处置利用率100%,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率100%。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和交通噪声平均值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全市26个乡镇通过国家环境优美乡镇验收,省级环境优美村达到50个、市级绿色社区103个。东陵区在东北地区率先通过国家生态区技术核查,铁西区荣获“2008联合国全球宜居城区示范奖”,沈阳市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三、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

  全年承担国家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973等计划立项175项。R0110天然气重型燃气轮机研制成功,新增特变电工沈变集团、中科仪公司2家国家工程实验室。沈阳市被评为“中国创新能力优秀城市”,沈阳机床、北方交通和沈阳化工研究院被确定为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浑南新区成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举办重大科技活动28项。全市拥有市及市以上独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116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3家,其中国家级14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36家,其中国家级10家。取得市以上科技成果855项,其中应用技术成果739项。应用技术成果中,达到国际水平361项(国际领先49项,国际先进312项);达到国内水平378项(国内领先297项,国内先进81项)。软科学成果及基础理论成果116项。各类技贸机构技术贸易成交额58.06亿元。专利申请6254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680件;专利授权3105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694件。

  教育

  2008年,全市新建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22所,实现“一乡一校”。加快推进6所万人职业学校建设,改扩建14所特教学校,全面免除城市义务阶段学生学杂费。到2008年末,普通高等院校30所,其中,高等专科职业技术院校10所。招收本、专科学生9.8万人,在校生32.7万人,本、专科毕业生8.3万人。普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招收研究生12265人,在校研究生33401人,毕业研究生11868人。普通中学241所,在校生34.2万人;中等专业学校43所,在校生6.5万人;职业中学58所,在校生4.2万人;技工学校35所,在校生1.7万人。小学校566所,在校生36.4万人。全市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9.9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4.5%。

  文化

  全年创作新剧目10部,排演新剧目6台,复排保留剧目20个。全年实现演出1600余场。评剧《我那呼兰河》获得巨大成功,京剧《古寺圣火》获第五届中国京剧节银奖,杂技《圣火绸吊》在第32届蒙特卡罗世界杂技比赛中荣获“银小丑奖”和“国际星辰特别奖”。全年共组织各类群众文化活动6000多场,参与群众达1060万人次。群众文化活动荣获国际级奖10项、国家级奖165项、省级奖211项。老龙口白酒传统酿造工艺进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启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完成了“一宫两陵”、“帅府”的大规模修缮工作。“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在全国4000多家博物馆评比中,率先进入了83家首批一级博物馆行列。

  棋盘山开发区被命名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沈阳杂技演艺集团被评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到2008年末,市级群众艺术馆2个,博物馆5个,公共图书馆2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5个。

  卫生

  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年末,全市有卫生机构1767个(不含村级卫生组织)。其中,医院183个;卫生院134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41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3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9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5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26个;卫生监督所14个。实有病床35053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48736人,其中执业医师17978人,执业助理医师1665人,注册护士18573人。沈阳市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称号。

  体育

  成功举办奥运会足球赛和奥运火炬在沈传递活动,赢得了国际奥委会、北京奥组委、各国媒体和14支参赛球队的高度评价。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赛场上,我市体育健儿取得5金2银的优异成绩。实施健身促和谐工程,在全市建立了40余个国民体质监测站点,为500个村屯各安装一套乒乓球台和篮球架,为200个社区安装了新型健身器材,使全市100%的社区和50%以上的村屯拥有了健身器材。以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为主题,组织开展了群众体育活动1000余场次。到2008年末,全市体育人口已达370万。体育彩票销售额突破4亿元。

  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

  年末,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267.5万人,其中职工181.5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15.4万人和11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74.6万人、失业保险125.7万人、工伤保险152.8万人、生育保险175万人,分别增加25.4万人、2.1万人、18.1万人和12.1万人。16.6万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参加住院和门诊大病统筹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4.5万人,参保率达到86%。继续推进农民工医疗保险,年末农民工医疗保险人数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231.04万人,参合率97.74%,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120元以上。

  全市7.65万户、15.15万人享受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累计发放保障金2.95亿元;4.91万户、10.2万人享受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累计发放保障金7230万元。7254户、1.79万人享受了城市低保边缘户救助。建立农村低保边缘户救助制度,1977户、4875人享受了农村低保边缘户救助。对城乡低保户、农村五保户发放临时物价补贴。城市医疗救助人数1.07万人次,累计救助金额135万元;农村医疗救助5.51万人次,救助金额1614.24万元。

  年末企业退休人员平均养老金为每月928元,比上年提高120元。职工月最低工资标准:开发区700元,市区700元,三县一市600元,分别比上年增加50元、150元和150元。失业保险金人均支出标准为每月472元,比上年提高127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三县一市每人每月240元,其他区每人每月300元,均比上年提高40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三县一市每人每年1300元,比上年提高300元;苏家屯区、沈北新区每人每年1800元,比上年提高600元;其他区每人每年1800元,比上年提高300元。

  年末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机构177个,床位14821张,收养各类人员10542人。全年通过发售福利彩票筹集公益金3.15亿元,市慈善总会接收社会捐款1.43亿元。

  累计为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捐款2.4亿元,积极收治伤员、接收学生,按期完成1万套过渡安置房建设任务,对口支援灾区恢复重建。

  四、人民生活

  人口

  根据人口抽样调查推算,年末全市常住人口776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84%。全市户籍人口713.5万人,增长0.5%。户籍人口中,市区人口509.0万人,县(市)人口204.5万人;农业人口252.4万人,非农业人口460.5万人。人口出生率7.7‰,比上年下降0.52个千分点,出生人口性别比107.0;人口死亡率8.53‰,上升2.67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0.83‰,下降3.19个千分点。计划生育率97.8%。

  就业

  城镇单位从业人员104.4万人,比上年增长4.15%。在岗职工98.7万人,增长3.37%。其中,国有经济单位57.3万人,增加0.8万人;集体经济单位6.3万人,减少0.2万人;其他经济单位35.1万人,增加2.6万人。从在岗职工产业构成看,第一产业0.6万人,下降13.0%;第二产业39.9万人,增加7.54%;第三产业58.2万人,增加0.89%。年末离岗职工15.0万人。

  全年新增就业岗位12.3万个,开发公益性岗位3104个,实现实名制就业23.3万人。1.9万人实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援助就业困难群体就业3.4万人,普惠制就业培训9.2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7.6万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576万元。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7.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1%。

  居民收支

  2008年,全市城镇单位职工平均工资29545元,比上年增长24.4%,其中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3544元,增长22.6%。2008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95元,增长18.4%;人均消费支出14667元,增长30.3%。农民人均纯收入8079元,增长18.7%;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494.9元,增长16.8%。

  居住水平

  城镇住宅建设投资738.9亿元,比上年增长30.8%;新建成住宅1103.9万平方米,增长0.2%。建成150.28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其中经济适用房120.8万平方米,廉租房29.48万平方米;为农村贫困群众建房1580户,维修住房458户。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9.0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0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6.30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46平方米。

  注: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4、县域经济统计口径为苏家屯区、东陵区、沈北新区、于洪区、辽中县、康平县、法库县、新民市。 

  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为预计数。